70多天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这块储能电池不简单
发布日期:2023-11-30
11月下旬,嘉兴经开区融媒体记者来到长三角储能国际研发中心进行实地参观。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那一抹暖阳显得格外珍贵,它为国际研发中心带来了不一样的温暖。
长三角储能国际研发中心作为长三角储能集团嘉兴储能电池智能制造总部基地项目的重要布局,得到了政府和行业的大力支持。记者在国际研发中心超级中试线的生产车间里看到,所有生产设备有序地在运转着,仿佛正在演奏一首严谨而和谐的交响乐。每个技术研发人员都在忙碌于自己手头的工作,他们的专注和努力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工作画面。
在这个冬日里,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每个人都在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推动能源储存和利用的进步,促进中国能源转型的全面推进,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在这片暖阳下,他们的热情和毅力如同那束阳光,照亮了整个国际研发中心,也照亮了未来的道路。
以下转载自“国家级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公众号
本期了不起的经开智造栏目
聚焦全球领先的专业储能系统服务商
长三角储能科技产业集团
【企业名片】
——长三角储能科技产业集团——
长三角储能科技产业集团作为可信赖的专业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聚焦新能源储能产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经济的储能电池产品和系统服务及储能终端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
公司拥有国际化研发团队、跨学科协作机制,不仅在电池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项目开发、销售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力争推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储能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
【实地探访】
冬日暖阳中,走进长三角储能国际研发中心“超级中试线”车间,一台台有序运转的自动化机器,便是磷酸铁锂E280S电池的生产装备。
近年来,随着风电、光伏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型储能需求空间迅速打开,储能产业成为无可争议的能源风口。11月9日,2023世界储能大会召开,再度将新能源储能产业定位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连接点。
储能,并不是一条全新赛道。2021年,被称为“储能元年”。这一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接连发布储能相关政策。在此刺激下,储能市场开始爆发式增长。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大力加强新型储能行业宏观引导,促进产业规模快速发展。
嘉兴经开区推进储能发展迎风而上。今年3月,长三角储能科技产业集团嘉兴储能电池智能制造总部基地在这里开工建设;8月,作为基地重要布局的国际研发中心正式启用。
“国际研发中心投资2.1亿元,由中日韩研发团队及工程师们共同合作,致力于先进储能电池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长三角储能集团董事长汤志勇介绍说,从8月5日启用到10月19日首批磷酸铁锂E280S电池生产下线,只用了短短70多天时间。它的下线,也标志着公司在自主研发长循环寿命磷酸铁锂储能电池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四方方的长方体盒子,看着体积不大,但可以存储近1度电。首批磷酸铁锂E280S电池在保障安全性和可靠性前提下,循环寿命预期可达12000次以上。
这样的储能系统已在国际研发中心试运行。“通过电价谷段储存电量,电价峰段释放电量,400度电的工商储能柜一年可节省用电成本近20万元。”汤志勇表示,储能电池运用场景不仅于此,在家用和商用上都有市场需求,但最大的空间是在电网侧。
据介绍,随着电力系统调控运营模式由“源随荷动”逐步转向“源网荷储智能互动”,运行特征向源网荷储多元协同转变,储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讲,储能系统就像是一个大型‘充电宝’,可以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场景进行应用,在低成本和有余量时进行储存,在高成本和超负荷时进行释放,从而实现能量平衡、产生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优化电网运行,起到应急备用等关键作用。”汤志勇说。
如今的长三角储能集团,已形成从电芯、模组Pack到储能系统的垂直产业链布局,尽管尚处于小规模产业化阶段,但公司已与国电投、华润新能源、正泰新能源、清安储能等20多家国企、央企电力公司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完成合作协议签署,签约总容量达18GWh,并与光伏行业龙头隆基、安徽伏瓦签署了预采购协议,推动实现光伏+储能一体化。
除了更高储存量的磷酸铁锂E320S电池和具有耐低温特性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能卓越的固态电池也已纳入研发布局。
“所有储能核心产品研发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以高性能储能电池为主的高效系统集成能力,以及安全可靠的系统化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汤志勇介绍,长三角储能集团不限于产品研发,更注重在系统方面的深度挖掘和精细服务以及储能周边生态资源的整合能力,使得客户能更加方便地解决能源管理、采购成本、安全风险等问题,最终将公司打造成为全球一流的专业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来源: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部